浮躁、急躁甚至狂躁,是行业调整期的旋律。酒快到面向公众,就被媒体捧为“买酒利器”、“卖酒神器”,其负责人时常将其堪比于“滴滴打车”。近日,有媒体报道“酒快到北京订单日均破万,暂时未有盈利计划”,欧阳结合买买圈、搜搜酒及马上喝等,认为酒快到与滴滴打车无可比性,核心观点有三:流量入口不一样,时效需求不一样,渠道动力不一样。
流量入口不一样
时至如今,不得不承认一点,网络流量大多集中于BAT(百度、阿里及腾讯)。滴滴依托于腾讯,流量入口自然可观,随着用户习惯了打车的便捷性,便会依托于独立的打车软件去运行;滴滴面向大众,通过微信及多方媒体资源进行不断的推广,用户量自然呈直线上涨。反观酒快到,流量入口局限于酒快到软件,虽然也曾频繁的去做线下地推活动,但这都不能成为严格意义上的流量入口;通过行业、户外及部分社交媒体进行推广,影响的却是行业内的酒企、经销商、终端店及从业者,很难落地到消费者。
时效需求不一样
打车的核心目的是到达,是快捷的达到,消费者不太在乎是体验的舒适度,因为在专车推出前,出租车的服务早已标准化。需要打车的人,首先看重的是时效性,然后才是性价比,更换出行方式的选择不多。如果补贴足够多,会吸引那些没有打车习惯或消费能力的人尝试,换句话说,就是没有补贴,对滴滴打车的需求仍然存在。反观酒快到,买酒的需求有很多,卖酒的渠道也有很多,但酒快到想解决即饮的问题。首先,即饮的市场并不大,大多数消费者习惯于自带酒水;其次,酒快到是整合终端店,即使解决了货品真伪问题,也无法解决价格问题,更无法解决服务问题。酒快到想从小需求中切割市场,而且是依托不可控的终端来操作,难度可想而知。
渠道动力不一样
出租车面对的大多数客户永远都是陌生客户,滴滴打车连接了更多的陌生客户与移动中的出租车联系,给出租车司机提供更多的选择。正如出租车司机经常讲的一句话,顺道回家的活儿,即使没有补贴,我也愿意去接单。出租车司机是个很特殊的群体,大多能说会道,滴滴让他与消费者的距离更近,也更容易切入话题,正因为是陌生群体,出租车司机更愿意去推荐消费者去安装并使用打车软件,一起把市场做大。反观酒快到,终端店经营者面对的往往都是熟客,酒快到完成的是陌生顾客连接固定的终端店。终端店店主希望客户只选择自己,没有动力去推广酒快到,不能把客户推到未知的平台上去,随着自然及活动流量的消失,酒快到的推广便进入了泥潭。
综上所述,酒快到的运营理念仍然超前酒业的主流消费需求至少五以上年,所以它的未来并不明朗。
酒快到给酒业带来了新的运营模式,带来了新的思考方式,让更多的从业者少走弯路,为酒业互联网+探路,这种精神难能可贵。互联网上的创新,小成本的投入,获得用户的满意,那就加大投入,如果用户不满意,那就换个方向再做,切不可存有“改变用户消费习惯”的野心。
一将功成万骨枯,任何颠覆式的创新的成功之前,大多有着无数的先驱,对于酒业O2O同样如此。
还没有评论,来说两句吧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