亲朋相聚、佳节吉日,人们喜欢举杯相贺,即是表达敬意和祝福,也是开心欢喜的真情流露。上文讲述了“酒”字三点水的来历传说,提醒大家喝酒要有度,一点增加智慧,两点增加气力,三点则会痴傻无状,因此要“少喝一点”。但空饮无趣,离不了美食向佐,那么这酒到底应该在饭前、饭后还是饭时饮呢?王凤岐教授认为,喝酒的人,应尽量在吃饭中间之时举杯,“就是既不要饿,也不能吃的太饱,然后再喝酒。”
传说曾有古人做过一个“实验”,王教授侃侃而谈:以三人为例,一人饱腹,一人空腹,一人饮酒。清晨之时山中空气潮湿,雾霾厚重,这三人便走入了山林之中。几日之后,人们发现饿着肚子的人死了,因为他腹中无食饥饿而亡,饱腹的人生病了,而只有饮酒之人安然无恙。这是为何呢?
“中医认为酒有散寒祛寒的效用”,王凤岐教授解释道,这个“实验”说明了酒可以在某种程度上增加人体的抵抗力,“可以增加热量增加体力,让人们抵御寒湿的气候,避受其害。”
不过,酒虽有益,但必须在吃一些东西之后再饮酒,“就是既不要饿,也不能吃的太饱再喝酒”,王凤岐教授说。
“我在西北特别爱喝酒”,曾扎根西北行医数十载的王凤岐以自己的经历为证:西北人先吃菜、馒头,吃一阵拿下去以后,上凉菜,然后再喝酒,喝酒喝一阵,又拿下去,最后吃面条、吃汤面,这样一来,肚子饱了,酒也喝了,人却精神;北京人则不同,一来先是空着肚子,大家相互敬酒,等到上菜吃饭的时候,肚中满满的酒水,已然吃不下饭,自然就容易醉。
“所以我的体会就是,古代记载和民间传说都告诉我们一个道理”,王凤岐教授说:“酒这个东西,对人体是有益的,但要适度、适量,这是关键。”
还没有评论,来说两句吧...